当前位置: 首页 > www.kaiyuncom > 激光粒度仪
激光粒度仪的原理(上)
正所谓这个高地不占领,别人就会来占领啊。看着网上,知乎那么多似是而非的宣传或者一些不实的信息拼凑出来的文章。我还是写一写激光粒度仪的原理吧。
我们日常生活(生产活动)经常会遇到各种固体材料,他们的原料形态大部分都是各种不一样的形状的颗粒构造。那对这些颗粒的形状以及大小的控制就显得很重要了。因为颗粒大小特别是亚微米,纳米颗粒对最终材料的结构和性能有着重要影响。颗粒的大小,形状,电位等等都称为颗粒的表征。其中大小是最基础的表征属性,也是大部分粉体材料企业关心的数据,被大范围的使用在电池材料,制药,涂料,磨料,陶瓷,非金属矿,粉末冶金,化工,地质,水文等行业的颗粒粒度表征分析。
在粒度测试中,我们应该引入“等效粒径”的概念,一个颗粒的某一物理特性与同质球状颗粒相同或相近时,这个球形颗粒的直径就称为颗粒的某特性等效粒径。
由于等效的方法不同,同一批粉体颗粒可以有多个不同的等效粒径,这也是用不同测试方法得出的结果不能直接对比的原因。
D50是指累积分布百分数达到50%时所对应的粒径值,又称为中位径,是反映颗粒分布的主要指标之一,例如途中的D50=3微米,就是大于3微米的颗粒体积占总体积的50%。
传统的颗粒粒度测量方法有筛分法、显微镜法、沉降法、电阻法、光阻法等,近代发展非常迅速的有激光衍射法,动态激光散射法、电子显微镜图像、电超声粒度分析法等。
其中激光粒度分析爱发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高效快速的测量粒度分布的方法。主要基于光散射原理并利用了Fraunhofer衍射理论,Rayleigh-Mie-Gans散射理论以及Doppller光散射理论来测量颗粒大小。由于激光散射测量粒度分析适合使用的范围宽,测量时不受颗粒材料的光学特性及电学特性参数的影响,是粒度分析中最重要的方式之一。
分析仪主要有激光器、光束调节系统(准直镜,聚焦透镜、对中孔等)、样品池、光电探测器和计算系统组成。
以前老款激光粒度仪的激光器基本都选择He-Ne(氦氖气体)激光器,它的特点有体积大,需强的机械固定,光路稳定性较差需要高压供电(一般2300伏)以点亮灯丝激发气体产生激光,同时引入高压包体积大且需要高强度绝缘。
而且气体激光器需要预热才可以做到额定功率输出,一般预热时间为30分钟,预热后热稳定性较好。还由于气体密封问题和高压供电,气体激光器的常规使用的寿命较短,需通过机械调整获得所需偏振及使用针孔完成空间滤波。
新款的使用半导体固体激光器,能很好的避开上述特点。具有体积小,易固定,光路稳定性高,电路要求低,一般只需5伏--12伏低压供电,供电模块体积小且无需高强度绝缘。
半导体采用半导体掺杂新技术,单色性好,而且无需预热即可达到额定功率输出,即开即用。能添加恒温系统保持其耐热性,最重要是常规使用的寿命长,通常用寿命是氦氖激光器的10倍。
在光束中,一定粒径的球形颗粒被照射后会以一定角度向前散射光线,这个方面接近于颗粒直径相等等孔隙产生的衍射角。当一束单色光穿过悬浮的颗粒流时,颗粒产生的衍射光通过傅里叶镜汇聚于探测器上,探测器记录不同衍射角度的散射光强度。通过不同颗粒的光强叠加,反演算出颗粒粒度分布信息。
方程式中,θ是散射角度,R是颗粒半径;I(θ)是以θ角散射的光强度;n(R)是颗粒的粒径分布函数;K=2π/λ,J1为第一型的贝叶斯函数。可以据测得的光强度推出粒径分布。
用直观的方法来说,就是颗粒越小,衍射光斑的θ角度越大(如下图)。成千上万的光斑叠加在一起后,需要用算法来推算出不同颗粒大小和分布。
也是由于个人计算机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使得个人电脑的计算能力也能够完全满足做分析运算。才有激光粒度仪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