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www.kaiyuncom

這些詞串起一條昂揚曲線——歷年兩會經濟熱詞折射中國發展軌跡

发布时间:2024-04-14 来源:www.kaiyuncom

  翻看近年來的政府作业報告,一個個兩會熱詞不時映入記者眼簾,令人浮想聯翩。

  從“新常態”到“高品質發展” ,從“供給側結構性变革”到“三大攻堅戰”,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從“藍天保衛戰”到“碳達峰、碳中和”,以及創新發展、可持續發展、數字經濟、人工才智、網際網路+、工匠精力、定向調控、精準調控等等,黨的十八大以來,這些詞映射出發展之變、動力之變、路徑之變、調控之變、收穫之變、指向之變,就像一條昂揚向上的曲線,勾勒出一條中國經濟強勁的發展軌跡。

  創新驅動發展、可持續發展、高品質發展、轉變發展方法……政府作业報告中,提及“發展”的次數高居熱詞榜榜首。2013年-2021年,走過九年,發展的階段在變、發展的理念在變,但堅持發展的主調沒有變。

  在發展軌道中,2015年,“新常態”初次出現在當年的政府作业報告中,一時爆熱。

  2012年中國經濟增速自新世紀以來初次滑落至8%以下。“速度再快一點,非不能也,而不為也。”面對“三期疊加”複雜局势,2014年,黨中心作出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严重判斷,儘快適應中高速發展成了上下共識。

  “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從“速度”到“品質”,我國經濟切換從“快”到“好”的新跑道;從“增長”到“發展”,我國經濟發展內涵愈加科學和豐富——堅持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用發展。

  在新發展理念指引下,我國經濟發展的指揮棒變了,不再以“GDP論英豪”,政府作业報告中的經濟“增長目標”被“預期目標”替代。

  “全要素生産率”“品質革新”“消費升級”“高水準開放”“國際一流營商環境”“現代化經濟體系”“工匠精力”“供給側結構性变革”“兩新一重”“六穩六保”……這些兩會熱詞刻錄了中國發展從速度到品質、從增長到發展的严重變革。

  在這場關係發展大局的深化變革中,我國呈現日新月異的變化。2021年,GDP已打破110萬億元,比2012年的51.9萬億元翻了一番;單位GDP能耗持續遞減,“十三五”期間下降近14%,2012年以來下降近三成。一升一降之間,印證了中國經濟發展成色。

  中心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張佔斌對記者表明,“三期疊加”“新常態”“新發展理念”“供給側結構性变革”“高品質發展”……這些兩會熱詞體現了我國對發展認識的變化。“新常態”提出之時,国际經濟格式深度調整,國內支撐條件深化變化,中國經濟走到轉軌關口。如不及時加大深化变革和調整經濟結構的力度,就難以實現平穩健康發展。也正是在新發展理念的引領下,我國經濟才获得讓世人驚嘆的、又好又快的發展效果。

  從“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到“堅持創新引領發展”,從“培养壯大新動能”到“堅持創新驅動發展”……隨著創新發展持續推進,我國經濟新動能始終強勁。

  2015年,“網際網路+”“創客”“眾創空間”“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工業網際網路”……政府作业報告中新詞迭出。

  站在網際網路發展的風口上順勢而為。2016年,“新經濟”“共享經濟”寫入政府作业報告,“眾創、眾包、眾扶、眾籌平臺”拓宽了“萬眾創新”的維度,“海外倉”開啟了跨境電商發展的新天地……

  這是2021年10月1日拍攝的世博會中國館未來概念汽車板塊的展覽。新華社記者 蘇小坡 攝

  2017年-2019年,“數字經濟”“數字家庭”“全域旅遊”“人工才智”“第五代行動通訊”“新一代人工才智”“‘雙創’升級版”“才智+”……一批新詞引發代表委員熱議。政府作业報告圍繞新材料、新动力、人工才智、整合電路、生物制藥等“戰略性新興産業”作出系列布置。

  繼“網際網路+”“才智+”後,2021年的“數字+”概念讓人感覺再上了一個維度。這年的政府作业報告,用7個“數字”“加”出了建設數字中國的華彩。

  這些熱詞,串聯起中國經濟動力之變的明晰路徑。新基建開啟了新的投資空間,網際網路、5G走入了日常日子。依託于數字經濟繁荣發展而興起的新業態,孕育著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動能……

  “經過幾年發展,我國已經形成了強大的數字産業,這些數字産業不斷衍生出新産品、新業態、新商業形式,為我國發展供给了重要推動力,助推我國經濟高品質發展。”工信部資訊通讯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讨院執行院長盤和林表明,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網際網路新業態緊跟全球趨勢和科技潮流,緊扣産業發展中的難點痛點,走上一條從寻求數量規模到寻求品質和體驗,兼顧數字安全,從虛擬領域轉向賦能實體的發展之路。

  “供給側結構性变革”,2016年“露脸”政府作业報告,成為當年經濟領域最受關注的熱詞,自此,它也成為歷年兩會中都會出現的高頻詞。

  與之相伴而生的熱詞是“三去一降一補”。2017年,在政府作业報告提出的2017年的9項重點作业任務中,深化推進“三去一降一補”為榜首項,折射供給側結構性变革深化之年的任務之重。

  與此同時,重磅变革向縱深推進:著力改进供給結構,推進鋼鐵、煤炭去産能,房地産去庫存,下降工業企業資産負債率,出臺去庫存舉措,加大補短板力度……

  2018年,供給側結構性变革加大“破、立、降”力度。經過三年尽力,成效顯著。進入2019年,“鞏固、增強、提高、暢通”的“八字方針”開啟了变革調整的新征途。

  “簡證放權、放管結合”“證照分離”“雙隨機、一公開”“三證合一”“負面清單”“網際網路+政務”……力行簡政之道,在於“放”出生机。

  整理“僵屍企業”,發揚“工匠精力”,發起“品質革新”……供給端的潛力不斷釋放。

  “營改增”“個稅起徵點”“專項附加扣除”“混合所有制变革”“國企变革三年行動”……一連串熱詞記錄下價格变革、財稅变革、國企变革等不斷向縱深推進的腳步。

  路徑在變,格式也在變。從“使用兩個市場”到“國內國際雙迴圈”,在暢通內外迴圈的大勢中,中國經濟打開了愈加廣闊的空間——中歐班列從0到5萬列,吸收外資規模初次打破1萬億元公民幣,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超過40萬億元,貨物進出口總額打破6萬億美元再創歷史新高……

  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讨院副研讨員蔣震説,以供給側結構性变革為主幹,黨的十八大以來的系列变革為我國推進經濟高品質發展拓出路徑。隨著变革不斷向縱深推進,我國生産力水準和生産效能進入更高層級。

  近年來,政府作业報告中“積極的財政方针”和“穩健的貨幣方针”的提法幾無大變化,不過其內涵卻不一样,最杰出的特點便是不論是財政方针還是貨幣方针,調控方法都更趨於科學精準。

  “預調微調”“不搞‘洪流漫灌’式強影响”“戰略定力”“在區間調控基礎上加強定向調控、相機調控、精準調控”“前瞻性、針對性和有用性”……這些熱詞的高“出鏡率”,成為我國宏觀方针應對及時、精準有力、恰到好處的生動注腳。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之後,宏觀調控方针愈加“精準”,穩住經濟根本盤的指向更為明顯:

  “常態化財政資金直達機制”“直達實體經濟的貨幣方针东西”……“直達”一詞成為宏觀方针的精华之一。

  “六穩”“六保”“留得青山,贏得未來”“青山常在、生機盎然”……市場主體是經濟生机之源,一系列宏觀方针聚集市場主體,助其恢複元氣、增強生机、積蓄後勁。

  2020年10月15日,在地道股份上海地道工程有限公司機械製造分公司生産車間,工人對“騏躍”盾構機進行安裝調試。新華社記者 方 攝

  “抗疫特別國債”“兩個1萬億”“減稅降費”“減租降息”“降準降息”“中小微企業貸款延期還本付息方针”……方针舉措有的放矢,為廣大市場主體尤其是中小微企業供给有力支撐。

  “近年來,我國宏觀調控方针具有較強的連貫性,重视前瞻性;方针东西創新較多,貨幣方针推出多種流動性調節东西,在結構調整、直達實體經濟等方面都有體現;方针強調精準,圍繞經濟中的单薄環節,財政、貨幣方针進行結構性引導;方针調控更杰出實效;方针之間合作更好,財政、貨幣方针在調控中更重视相互合作。”郵儲銀行研讨員婁飛鵬説,上一年中心經濟作业會議明確實施逆週期和跨週期調節,逆週期調節體現為穩增長,通過方针靠前發力穩定經濟增長,而跨週期調節則體現為通過援助基建適度超前發展等,方法愈加高明。

  2015年,“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被寫入政府作业報告,自此之後,“精準”和“脫貧”兩個詞緊緊相連。

  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堅決打好防範化解严重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的攻堅戰”,2018年,“三大攻堅戰”被寫入政府作业報告,“確保脫貧攻堅任務全面完成”的承諾擲地有聲。

  “定點扶貧”“易地搬遷”“扶志”“扶智”“危房改造”“消費扶貧”“産業扶貧”“查處假脫貧”“脫貧不脫方针”……這些熱詞,描繪出中華大地上消滅絕對貧困邁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進程。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做好鞏固拓宽脫貧攻堅效果同鄉村振興有用銜接”,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途,鄉村振興在産業提檔升級中全面推進。

  2021年11月13日,臨沂市沂南縣銅井鎮竹泉村乡民在展现晾曬糧食。新華社記者 范長國 攝

  2021年是鞏固拓宽脫貧攻堅效果同鄉村振興有用銜接的榜首年,“鄉村建設”“農民增收”“糧食安全”“耕地保護”“農村宅基地制度变革試點”“城鄉交融發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這一年的兩會熱詞鋪陳開一幅鄉村振興的夸姣藍圖。

  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從一個側面折射出黨的十八大以來,公民群眾的獲得感,也印證了高品質發展的成色。

  數據顯示,2021年全國居民每人均匀可支配收入達35128元,比2012年的16510元翻了一番多。貧困地區農村居民每人均匀可支配收入,從2013年的6079元增長到2020年的12588元,年均增長11.6%。

  “本年兩會我帶來的建議聚集鄉村振興中的城鄉規劃和物流建設問題。鄉村振興作业必須久久為功,一步一個腳印”。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趙皖平等待未來的中國農村能呈現田園詩般的美麗風景。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初次提出建設“美麗中國”之後,每年的政府作业報告對生態環境保護著墨頗多。“向污染宣戰”“建設美麗中國”“綠水青山便是金山銀山”“藍天保衛戰”“科學施策、標本兼治、鐵腕管理”“綠色消費”“碳達峰、碳中和”……熱詞迭現之間,建設美麗中國的指向愈加鮮明。

  “筛选燃煤小鍋爐”“筛选黃標車”“土壤修復”“美麗鄉村”……2014年政府作业報告為啃下“硬骨頭”作出布置,提出“我們要像對貧困宣戰一樣,堅決向污染宣戰。”

  “環境保護督察”“綠色改造”“全民節能、節水”“废物分類”“以電代煤、以氣代煤”……2016年政府作业報告明確,“下決心走出一條經濟發展與環境改进雙贏之路”。

  這是位於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光伏産業園內一處塔式光熱發電項目(2021年3月3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宏祥 攝

  2021年,“碳達峰”“碳中和”被初次寫入政府作业報告,一場廣泛而深化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啟動。“动力消費雙控”“碳排放權买卖市場”“碳減排援助东西”“生物多樣性保護”等細化办法也躍然紙上,成為綠色轉型的抓手。

  數據是最有力的標識: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率為87.5%,全國水質優良水體份额為84.9%,2021年新增完成了1.6萬個行政村環境整治……“十四五”開局,藍天、碧波、凈土,一個都不少。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把生態文明建設说到事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新高度,將其納入‘五位一體’的總體佈局。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原則,推動生態環境保護決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史无前例。”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讨部副部長劉向東表明,經過多年的尽力,生態環境保護髮生歷史性大局性變化,綠色發展理念深化人心,經濟社會加快綠色轉型和低碳發展的局势開始顯現。